全部安全开发新闻数码摄影汽车北京AIIT其他
  • 文章封面

    就在 21 日!来看“水火之约”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20 10:30:00

    10月21日将迎水星合火星。当天日落后,水、火两星将“携手”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我国公众有机会看到水星、火星一明一暗“同框”的“星空约会”。什么是“合”?“天文学上定义的‘合’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疼痛就该忍着吗?——关于止痛药的真相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20 07:30:00

    “是药三分毒”“止痛药会上瘾”“忍一忍就过去了”,在很多人眼中,止痛药似乎是“不得已才吃”的药物,是“成瘾”“副作用大”的代名词,一些人对止痛药的警惕程度甚至可以用“谈药色变”来形容。这些根深蒂固的观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首次捕获!这一大国重器有重要发现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20 07:30:00

    近日,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和博士生张佳乐为主的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探测到来自恒星黑子区域的毫秒级射电暴信号,为直接探测恒星小尺度磁场、揭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最佳入睡时间点找到了!研究证实,这个时间点睡“最护心”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21:30:00

    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但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别说晚上十点睡觉了,甚至凌晨两点还在刷短视频……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作息时间,其实也是一个独立的风险信号,它与心血管疾病(心脏病、中风等)息息相关。图库版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6000年前的史前人,全家爱嚼“口香糖”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21:30:00

    你是否想过,嚼完的口香糖还能用来补碗?对于生活在6000年前的史前农民来说,桦树皮焦油不仅是一种零食,还能发挥“强力胶”的作用。 用于将石刃固定在手柄上的桦树皮焦油含有古人类DNA的痕迹。图片来源:T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你脸上的痘痘就是这样一步步长出来的!全过程曝光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18:30:00

    相关推荐1.“低能量星人”原地集合:不是懒,只是能量不足2.牛奶 vs 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合适你?答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3.健身房到底有多“脏”?看完不去健身房的理由又多 1 个!4.这种全网安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全球首台!揭秘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望远镜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18:30:00

    在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的赛什腾山上,一架特殊的望远镜正静静观测着太阳。它不像传统天文望远镜在夜间工作,而是在白天“直视”太阳,捕捉着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中红外光。近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有四成网页在近十年内消失,但一张私密照片能活到永远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15:30:00

    想象一下:某天早上,你随手在 Google 上搜自己的名字,结果跳出来的第一页,全是你的私密照。你不是名人,也没有招惹谁,只是把几段情侣之间的私密视频存在加密私有云里。这不是《黑镜》的剧本,而是一对普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高铁上插座有多少种位置?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15:30:00

    策划制作本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丨中车文创审核丨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责编丨白莉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这种伴侣看起来情绪稳定,实际上很令人崩溃(希望你永远不要碰上)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10:30:00

    在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伴侣:吵架的时候永远只谈事实,而不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伤心落泪了,Ta 最多也就是递张纸巾,继续该干嘛干嘛;主动向 Ta 表达委屈或愤怒,得到的却只是 T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国际首个!我国这一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10:30:00

    国际高能物理学界高度关注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又有新进展。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CEPC《基准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近日正式发布。这是继2023年底发布《加速器技术设计报告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牙龈萎缩了,还能再“长”回来吗?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07:30:00

    “医生,我感觉牙齿变长了,牙缝也越来越大,是不是牙龈萎缩了?它还能自己长回来吗?”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看着日渐退缩的牙龈,还有救吗?先说答案: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萎缩的牙龈无法自行“再生”。牙龈萎缩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从下游往上游流动?“南水回流”究竟是视觉错觉,还是自然奇迹?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9 07:30:00

    “水往低处流”是生活中的常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是利用这一原理,依靠近百米的高度落差,实现了从陶岔渠首自流抵达北京、天津的壮举。中线陶岔渠首但仔细观察“南水”的流向,你会发现,在部分渠段水流竟然从下游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女孩们,不要忽略月经前的这些信号,可能是病了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21:30:00

    女孩们,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时不时突然觉得特别焦虑,但仔细想想,好像又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如此紧张?又或者突然崩溃,觉得人生无望,为很小的事情痛哭,但过几天又奇迹般地挺过来了?……而且这种情绪波动又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我国团队成功制备→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21:30:00

    10月16日,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梁佳青年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了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无害化,还突破了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这一创新成果攻克了无铅、可持续绿色光伏技术的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他当众吞下铀后又活了23年,这场表演背后,藏着一个被精心操纵的秘密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8:30:00

    视频来源:reddit在一段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流传的视频里,一位名叫盖伦·温索尔(Galen Winsor)的男子站在讲台上,从瓶中倒出一撮黄色的粉末。他先是用盖革计数器对着粉末,仪器立刻发出密集的“咔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别说自己老了,大脑功能或 60 岁时达巅峰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8:30:00

    不少人三四十岁就开始把“老了,记性不好”这句话挂在嘴边。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在55岁至60岁时大脑整体功能才达到巅峰,在处理复杂任务以及职场中担任高层领导时,可能会比年轻时表现更好。据英国《每日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不是杨振宁不能没有诺奖,而是诺奖不能没有杨振宁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7:19:29

    10 月 18 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杨振宁先生 1922 年 10 月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一座在海上漂泊近 40 年的冰山,正迎来自己盛大而迅速的终结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5:30:00

    在南大西洋的洋面上,一座白色的“巨岛”正在无声地崩解,迎来它生命的终曲。它叫 A23a,是人类记录到的最为庞大的冰山之一。A23a 冰山。图源:网络如今,它的面积已萎缩至不足 1770 平方公里,然而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70℃高温下“裸奔”,银蚁的散热“黑科技”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5:30:00

    策划制作本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丨中科幻彩审核丨周晓亮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学实验室 高级工程师责编丨白莉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 103 岁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2:47:19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蒸苹果蒸出果冻”,是“极品饭灵根”,还是商家给苹果注胶了?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0:30:00

    最近,一张“蒸苹果”的图片在网络上火了:图片来源于社交平台图片里,经过蒸制的苹果,锅底出现了一些晶莹剔透、Q 弹滑嫩的“果冻”,还带着苹果的香甜味。评论区引发了无数人羡慕,有人说作者简直是“极品饭灵根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AI 陪伴爆火!为什么越来越多人 “爱上” AI?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10:30:00

    前两个月,OpenAI 因其产品 ChatGPT-4o 表现出“过度共情”,而决定在新版本中修复这一特性。然而,这一举动意外地在全球用户中激起轩然大波。当那个充满同理心的 ChatGPT 4o 不在后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真的没骗你,香蕉皮上长这种黑斑,反而更好吃!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07:30:00

    黄色诱人的香蕉是很多人日常水果清单上的必备,物美价廉、好吃方便。不仅能做加餐水果,偶尔没吃早饭来一根都相当解饿。只不过,香蕉特别容易长黑斑,这让很多人常常困惑:这是香蕉坏了的警告,不能再吃了吗?图库版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攒台量子计算机,到底是上风冷好还是上水冷好?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8 07:30:00

    对电脑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朋友一定知道,攒机的时候,除了 CPU、主板、内存等等的硬件,还有个系统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散热”,无论是风冷还是水冷,必须把各种原件尤其是 CPU 和显卡产生的热量带走,才能让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飞机舷窗上竟然有个小洞!这......真的不会影响安全性吗?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7 21:30:00

    坐在飞机舷窗旁的乘客,常常会好奇地发现:透明的舷窗上居然有一个细小的孔洞。根据我们的常识,有孔洞的结构往往强度和可靠性会发生下降,发现这个小洞的乘客心里犯嘀咕:这不会对飞机的安全性能有影响吧?其实这个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世界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7 21:30:00

    根据来自23个国家87个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并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世界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突破1.5℃的临界阈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其中温水珊瑚礁大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如何数鸟鸟鸟鸟鸟?科学家想到的这个方法绝了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7 18:30:00

    每年的秋季和春季,气流在高空汇聚成看不见的高速公路,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踏上迁徙的旅程。当观鸟爱好者们纷纷背起相机和望远镜往外跑,有一群科学家却忙着“云观鸟”,在雷达数据中寻找候鸟的踪迹。用雷达探测飞行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全球首款,成功问世!我国芯片研制获重大突破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7 18:30:00

    10月15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教授团队在智能光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标志着我国智能光子技术在高精度成像测量领域迈上新台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

    阅读全文
  • 文章封面

    为什么 AI 写的文章,总有一股“ AI 味”?

    作者:科普中国发布日期:2025-10-17 15:30:00

    来,看看下面这两段文字: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网民在上网时应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我 2012 年就开始在网上写博客,那时候大家的隐私意识还

    阅读全文
上一页下一页